中国知网CNKI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超星期刊》收录期刊
《北大法宝》收录期刊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经济学
  • 经济学
    李正卫,夏弯弯,潘晓霞,王楼艺伟
    2015, 14(1):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性格与企业社会网络之间的关系理论模型,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对119 份浙江中小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影响企业社会网络构建的若干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企业家的实际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力对企业社会网络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企业家的职称则对企业社会网络没有影响; 并且,企业家的外向性、宜人性性格对企业社会网络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此结论深化了对企业社会网络成因的理解,为企业发展社会网络提供了理论参考。
  • 经济学
    王飞绒,丁仲芳,耿明星,胡祝琳
    2015, 14(1): 6-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利用浙江省2007-2011 年间33 个工业行业的数据验证了FDI 后向关联创新溢出现象的存在性,并分别从行业特征、FDI 特征、吸收能力三个角度选取技术差距、FDI 市场导向、人力资本三个变量,采用构造连乘变量和分组检验两种方法对工业行业的后向关联创新溢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 技术差距和FDI 市场导向对FDI 后向关联创新溢出有负向的显著性影响; 人力资本对FDI 后向关联创新溢出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经济学
    王珍
    2015, 14(1): 13-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物资,作为世界第一的稀土储藏国和生产国,中国丰富的稀土资源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无序的竞争和无节制的开采,使得中国稀土资源紧缺,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在对中国稀土资源和环境问题现状描述并从规模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及贸易纠纷三方面分析稀土业存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议,对于保护中国稀土资源及环境,促进中国稀土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 经济学
    程宣梅,陈侃翔,林汉川
    2015, 14(1): 18-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子商务,在深刻改变中国经济格局的同时,也成为全球包容性创业的典范。文章通过对浙江、福建、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现状的调查,梳理了我国当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并从创业动机、创业投入、创业产出三个角度剖析了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包容性创业的微观机制与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经济学
    计兴月,陈多长
    2015, 14(1): 23-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杭州主城区居住空间结构进行因子生态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 杭州主城区存在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且影响2010 年杭州主城区居住空间结构的主因子为职业状况及教育程度、外来人口、离退休和失业人员和务农人口; 杭州主城区居住空间可划分为经济发展重镇、城市多核中心区、旧城改建区、外来人口集中区、离退休及失业人员集中区、农民集中区这六类居住区。2010 年杭州主城区的居住空间从以离心扩散为主导力量逐步发展为郊区化空间格局,居住空间结构为“环形+ 扇形+ 多核心”的多种模式组合。
  • 文学
  • 文学
    王福和
    2015, 14(1): 28-32+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余华的文学道路上,卡夫卡的影响显而易见。不但使他摆脱了川端康成的“束缚”,走出了川端康成的“阴影”,还获得了艺术上的新生。然而,余华对卡夫卡的接受,并非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克隆”,而是以一位中国作家的身份,脚踏中国文化的土壤,运用中国文化的审美心理去阅读,去借鉴卡夫卡及其作品的。无论他的创作中流淌着多少卡夫卡的血液,但其作品都是中国的,其笔下的每一段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属于这块黄土地。
  • 文学
    何玲华
    2015, 14(1): 33-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皖籍苏雪林,从1897 年出生到1911 年离开,在浙省生活了十五年,故而自称为“半个浙江人”。于此期间,因作为清末知县的祖父苏锦霞,先后转任瑞安、兰溪、浦江、金华、平湖、仁和等地的缘故,作为家眷成员的苏雪林在上述浙省县署中有过寓居的经历。其中,再度兰溪的生活尤其难忘。浙省县署的生活与成长的经历,对于苏雪林的独特文化品格及其复杂的思想个性的形成皆有一定的影响。
  • 语言学
  • 语言学
    刘建刚,张丽娟
    2015, 14(1): 39-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浙江省美术馆网站英语翻译项目和基于翻译实践的任务驱动型汉译英教学改革项目为背景,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视角探索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一体化的翻译教学模式。文章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纳入社会服务的内容和第三方评价的综合激励体系,通过教学案例分析,从语言基本功、择词达意、句式转化、文化差异处理技巧等方面论述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 语言学
    王晓凤,刘银燕,孙然颖
    2015, 14(1): 45-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定的价值观孕育于一定的历史土壤之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折光反映和思想标记,它制约和影响着语言。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中西方价值观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品格,导致其在汉英新词语的表达中有差异。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出发,探究中西价值观在近当代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经济、科技及文化条件下的变化以及对汉英新词语的影响,以求增强人们对中西价值观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 语言学
    蒋林,潘雯辰
    2015, 14(1): 50-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寒山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诗人,其在本土被边缘化的诗歌经过译介的一番洗礼,在目的语文化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本文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的角度探讨和分析翻译规范在源本选择、翻译策略的设定和翻译方法的使用三个方面对斯奈德与赤松英译寒山诗的影响。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斯奈德采用向目的语规范靠近的翻译策略,将寒山形象、诗中佛教意象及典故等进行归化处理。赤松则更倾向于源语规范的翻译策略,力图忠实地再现源语文本信息,向目的语读者传达出寒山清新自然的诗风。
  • 思想政治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
    王凤志
    2015, 14(1): 55-59+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学路径是新时期对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立足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困境,根据美学的实践性发展趋势,遵循心理学、美学及艺术规律,满足作为现实的人对美的需要和对价值的追求,符合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逻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和内容,选择和设计美学路径的载体,发挥美学路径的调控作用,探索美学路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美学路径的顺利实施。
  • 思想政治教育
    夏朝丰
    2015, 14(1): 60-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引领和精神追求,是当今社会培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导向性目标。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强化大学生职业理想的教育引导、培育大学生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增强大学生承担责任的使命意识、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品质素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内容要求和现实路径。
  • 思想政治教育
    蒋旭明
    2015, 14(1): 65-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浙江最美现象”的实质是扬孝道,倡仁爱,行友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浙江最美现象”典型事例的阐释,引导社会大众敬业、爱岗、诚信、友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引领和推动更多的人向善行善,崇尚最美人物,争做好人,共同参与建设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
  • 思想政治教育
    陈婧
    2015, 14(1): 70-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90 后大学生作为当前高校学生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浙江工业大学“以课堂教学为讲台,以校园文化为平台,以实践教学为舞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例,研究构建90 后大学生“认知、认同、践行”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对于促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思想政治教育
    陶进,雷哲敏
    2015, 14(1): 75-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及其应对,对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安全稳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主体、客体、载体、本体四要素角度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大学生主体特征同质化,导致“群体极化效应”显著; 高校危机事件的高社会关注度,导致“负面新闻放大效应”激增; 网络的自由性和交互性,加剧“哄客负面效应”膨胀; 网络舆论的分散性和隐匿性,推动“反沉默的螺旋”现象频出。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对网络舆情危机发展潜伏期、征兆期、发作期、高峰期的不同阶段探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
  • 思想政治教育
    邱晓雯,董首恒
    2015, 14(1): 80-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生德育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研究生群体特点的变化,传统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机制日显乏力。本文根据自组织系统和隐性教育的特殊优势,从导师隐性教育的视角出发,探索在传统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下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的功能以及构建原则,提出对此机制的运行与思考,发现研究生德育自组织系统的构建是对传统研究生德育工作模式的有效补充和创新。
  • 高等教育
  • 高等教育
    何星舟
    2015, 14(1): 85-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指影响人的创业行为的教育,更是一种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有着深刻的文化逻辑。我国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缺乏顶层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逻辑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创业教育需致力于自我实现的改革探索: 确立知识资本化的创业教育理念、加强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富有高校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符合高校发展实际的创业教育模式、强化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 高等教育
    许士荣
    2015, 14(1): 89-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科高校是我省高等教育的主体,加强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举措。课题组通过调研、座谈、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方式,全面了解我省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深入剖析我省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更加有效的支持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 高等教育
    翁建全,刘幸海,刘会君,李国华,许萌
    2015, 14(1): 95-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协同创新战略的实施为高校弱势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契机。文章在分析协同创新平台与高校弱势学科研究生培养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弱势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并以浙江工业大学农药学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为例,具体阐释了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的高校弱势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过程。
  • 高等教育
    褚建军,陈龙根
    2015, 14(1): 99-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业型人才需要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的培育,成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创业型经济的需要,也是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广大创业者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成人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存在认识不足、体系不全、方法陈旧、师资匮乏等方面的问题。在创业型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成人高校有必要借鉴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经验,从提高思想认识、建设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入手,重构具有继续教育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 高等教育
    蒋来,何雪华,郑华均
    2015, 14(1): 103-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研究是现代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体系,应该具有区别于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制度设计、运行模式和政策措施。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体系及其特征,从科研团队、独立研究机构、科研公共服务平台、科研国际化和服务社会重大需求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构建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体系和体制机制提供参考。
  • 高等教育
    卓奕源,伍宸
    2015, 14(1): 108-1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澳洲精英大学之一的莫纳什大学虽建校历史不长,但以其鲜明的办学风格迅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影响大学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但其自身的治理结构无疑起到决定性作用,深刻剖析莫纳什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 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的治理结构; 决策机构与行政机构组成人员之间相互交叉融合; 学校重大事务决策的专业化。该大学的治理结构体系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 高等教育
    周震,凌益萍,董华青
    2015, 14(1): 114-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项卓越工程的实施与完成不仅需要不同类型的工程人才协同作战,而且需要在工程构思、设计、实施、操作等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我们的知识技能和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态度观念,这也正是一位卓越工程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因此,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不能仅停留于知识技能层面的传递,更需要融入对工程精神与工程意识的养成教育。本文在分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目前拔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试图探索将工程精神与工程意识的养成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贯穿于理论技能与工程实践、工程伦理与风险意识、“走出去”与“请进来”三方面的协同培养中,从而完善以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为主要内涵的拔
    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