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服务治理创新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而整体智治新范式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导向相互契合,为探讨公益服务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循框架。通过红十字组织的案例研究,引入“主体—技术—结构—价值”四维度剖析公益服务整体智治的运作实践,发现其核心呈现为多元协同、数据智慧、结构整合、服务人本,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合力不足、数字“负”能、权责异化、回应失衡等偏差。理想图景的实现要从动员主体、善用技术、调适结构及重塑价值这四重路径出发,助推公益服务向着高质量现代化发展。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于高水平科技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高校作为三者的交汇点,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上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域下,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22位浙江省属高校基础研究人才进行实地访谈,以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分析,构建高校基础研究人才胜任力模型。研究结果丰富了胜任力相关的理论研究,为高校基础研究人才的选拔、培育、考核、评价提供参考标准,同时也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实施提供现实依据。
科研数据对于科学研究、市场竞争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科研数据既是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主体进行科技创新的技术基础,亦是关乎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目前,在科研数据跨界、跨境流通成为常态化的同时,依然存在科研数据权属主体模糊、数据安全管理缺位、数据权益保障不足的困境,有碍于科研数据资源的有序共享与深度挖掘。基于此,应以投入原则、分层原则与责任原则作为科研数据确权的基本原则,通过制度设计澄清其权属争议。建议通过强化科研数据的安全管理、建立全主体+全流程的保护机制、形成行政与司法双轨道协作保护模式,完善科研数据的权益保护。
网约车平台用工法律关系的定性在司法实践和理论探究中均遭遇困局。司法实践关于如何认定司机与平台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统一的认定方法和标准,而现有法规对网约车平台主体的定位亦不明确。《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提出“不完全劳动关系”概念,引发“二分法”与“三分法”的理论分歧。究其原因,发现法律关系难以认定的内部因素是从业者传统从属性弱化和法律关系碎片化,外部因素是配套法律规范滞后和不适配。唯有坚持原二分法体系,对其进行扩大解释,同时将要件审查转变为要素考查认定模式,调整举证责任,从立法和司法、实体和程序多维度对网约车平台用工劳动关系进行认定,才可破除现有困局,厘清法律关系,健全相应法律制度,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向善发展。
古籍出版是滋养现代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古籍出版产业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读者生发出物质缺失的现实焦虑,物质性成为考察阅读实践活动的重要维度。探讨了古籍阅读的物质性,分析了古籍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不同出版类型的物质性发展偏向,并从文本、身体和环境三个维度审视古籍出版产业中的三组重要关系。认为古籍出版应处理好古籍原典与变体的关系问题、古籍阅读中身体与文本的交互问题、古籍图书与阅读环境的契合问题等,以期为古籍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提高其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
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最基本的环节,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一步理清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意义及其新要求,强调了校企联合课程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关键作用。尝试从项目化教学、“顶天立地”型教师团队构建、多维度课程评价的实践探索等多个方面,实现教学理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转变,为国家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